二維碼
微世推網(wǎng)

掃一掃關(guān)注

當前位置: 首頁 » 快聞頭條 » 本地資訊 » 正文

是公眾話語權(quán),還是人血饅頭?

放大字體  縮小字體 發(fā)布日期:2018-05-23 16:01:24    作者:微世推-張凱    瀏覽次數(shù):172
導讀

坦率的說,我也不太喜歡。但是,生活的真諦到底不是“跟我所喜歡的一切在一起”。生活,總有些你不得不去干的事情。譬如,理發(fā)。每次上門都像跟神懺悔似的“我不辦卡不護理不做發(fā)型”,被人服務,不見得總是舒服。追

坦率的說,我也不太喜歡。

但是,生活的真諦到底不是“跟我所喜歡的一切在一起”。

生活,總有些你不得不去干的事情。


譬如,理發(fā)。

每次上門都像跟神懺悔似的“我不辦卡不護理不做發(fā)型”,被人服務,不見得總是舒服。


追熱點,就有些許這種味道。


縱然你不追,周邊總有人會想法設法讓你追。譬如:

老板們討論,滴滴的公關(guān)做的怎樣怎樣;

親友們會聊,最近出行還能不能坐飛機;

讀者們會問,少加老師怎么看待羅永浩?

……


我不熱衷“追熱點”,主要是因為當下多數(shù)“熱點”只能引發(fā)我的獵奇心,卻難以吸引我的好奇心。而獵奇與好奇之間,總是隔著一段不可名狀的距離。


但說句公道話,“追熱點”對于整個社會而言,卻必不可少。


此處沒有反諷,我重復強調(diào)一遍:“追熱點”對我們這個社會而言就好比一日三餐,你可以不重視它,卻不能沒有它。



“追熱點”是當代的社會儀式


我這種說法,別說你們不太接受,就連我本人,也不太愿意承認。

當今熱點,來來回回不就是那點兒破事么?

丑聞、暴力、性、企業(yè)互撕、秀下限(智力、道德)……


而來自“社會各界”的聲音,無論是社會媒體還是尋常百姓,皆大量充斥著:

二元對立的廝殺

斷章取義的誤讀

毫無主見的跟風

理智缺席的憤怒

毫無底線的咒罵

……

群眾的意志一旦凝結(jié)起來,往往會變得異常敏感而又勇猛無比。就像是,一只主人在場的小泰迪,對著任何龐然大物都敢狂吠幾句。


但是,如果設身處地站在普通百姓的立場想想,他們認知辨析度有限、信息還不對稱、生活且艱辛,除了像浮萍般隨著輿論聲上下翻滾,還能做什么呢?


至少,幾句“怒罵”能夠留下痕跡,留下存活于世的痕跡。

重復繁瑣無奈的生活之外,人們也只剩下“憤怒”來參與社會,通過憤怒獲得“自我認同”感。


劉瑜說,“憤怒之所以令人上癮,大約因為憤怒是通向正義感的捷徑”。


但是,我們不要忽視了這背后的樂觀。畢竟,光是這一點,就足以證明隱含在每個人心中的潛在“正義感”、“參與(建設)欲”,只是這種“正義”暫時還停留在一個未開化、原始的層面(比如憤怒)。


人在本質(zhì)上是一種渴求“意義”的智能生命。


當代,人們?yōu)榍笊?,售賣勞動時間,像機器齒輪般,重復工作,很難感知到“意義”,這無關(guān)收入高低;同樣,在業(yè)余時間為填充迷茫、焦慮的游戲娛樂,也同樣很難獲得實質(zhì)意義。

意義感的缺席會讓人迷茫,從眾,焦慮,主觀幸福感低迷。



正因為此,當代人迫切需要“對存在的呼喊”,對世界的實質(zhì)參與,對自我的認同。這些萬萬不可缺少的“精神食糧”,在前工業(yè)時代,大多是由神話、宗教儀式、宗族活動來承擔(參考延伸閱讀-儀式感專題)。


但今天,“上帝已死”,怎么辦?媒體提供的“社會熱點”,恰巧提供了這么一個舞臺:

全民參與,無門檻,免費,重新修補“存在”的危機感。

*彈幕文化、短視頻的興起也與此有關(guān),只是還停留在淺層


但誠如各位今天看到的,追熱點背后的言論,雖然有一些“開啟民智”的辯論,但相比“無腦噴”的數(shù)量,實在是少得可憐。


這怨不得普通群眾,正所謂不知者無罪,問題出在“輿論引導”的源頭——媒體(以及自媒體KOL)身上,用現(xiàn)在的話來說,就是帶偏了節(jié)奏。


當我們理智的談論“追熱點”時,我建議大家:

請閉上你的雙眼,腦海中,浮起你畢生所見過的,最為悲傷、最為絕望、最為憤慨的表情。

……

……

……

腦海中找到這些畫面了么?好,繼續(xù)。


別忘了,絕大多數(shù)吸引公眾眼球的“熱點”,背后可能都是一樁樁血淚的悲劇,一個個不幸的家庭,一家家需要為幾千名上萬名員工負責的企業(yè)……


追熱點,不是秋后問斬的看熱鬧,更不是媒體的KPI、大V們的吸粉神器。

追熱點,是一起全民的禮拜,是肅穆的葬禮,需嚴肅的參與。


那么,這熱點要究竟怎么追,才算是最大程度的尊重這些“不幸”呢?



追熱點,警惕成為陰謀的幫兇


在嚴肅的討論這個話題前,考慮到當今媒體風氣之亂,為避免卷入“商業(yè)宮斗”中,請允許我以“每個男人都是潛在的強奸犯”這般的謹小慎微,來提醒各位:


切勿不明不白的將自己寶貴的注意力,被那些陰謀公關(guān)、付費水軍、流量主(自媒體大V)們所劫持。


這背后是利益在搞鬼。

這也意味著,有關(guān)企業(yè)、有關(guān)公眾人物的熱點話題,背后可能摻雜著最多攪屎棍。


但是,這些“輿論陰謀”,形式五花八門,內(nèi)容組織專業(yè),如何識別呢?


其實并不難,我們只需要把握一點——就事論事。


這是他們無論如何都不會干的。


就事論事,預示著一種開放的氛圍、理智的辯駁,這能讓公眾,從操場上的熊孩子,瞬間變回課室中的好少年。


這不是水軍們喜歡看到的局面,他們會設法讓公眾“弱智化”。


如何弱其智?煽動情緒,屢試不爽。這已經(jīng)有悠久的歷史了。


故陰謀者將愚弄世人也,必先褪其理智,去其邏輯,煽其情緒,轉(zhuǎn)移矛盾焦點,以此完成齷齪目的。


但煽動也是有所選擇的,必須精準戳中全民性敏感神經(jīng)。

這主要有,家仇國恨(民族矛盾)、仇富恨貧(階級對立),如果這兩項還不夠,那么還可以祭出“人權(quán)”,譬如,自由權(quán)、平等權(quán)、生命權(quán)、隱私權(quán)等等。


水軍們就是借此偷偷轉(zhuǎn)移了事件的真實矛盾,從“就事論事”變成了占領道德制高點。此時,縱然是明辨是非的群眾,其內(nèi)心的真實意見也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。


譬如,人權(quán)、平等、自由,這些東西你敢說它的不是?



這背后是毒邏輯,人們都被耍了。


轉(zhuǎn)移矛盾的伎倆很簡單,這里順帶提一下,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利用了邏輯學-認知偏差中的“完美主義謬誤”,這也是噴子們的最無敵武器。


舉個例子,某作家,曾在微博上面對惡意中傷,回復了句“去死吧你”。

7年之后,這事兒被挖了出來——公眾知識分子,竟說臟話?

說臟話就是低素質(zhì),就是故意在電梯放悶屁,就是人格有問題……

于是,該“道德淪喪”的作家,其一切膾炙人口的作品都是“思想偏激”(因為他人格有問題),一切文化公益活動都是“作秀”……


這是什么狗屁邏輯?


以這種“神邏輯”標準,縱然是孔夫子、釋迦摩尼、耶穌等圣人們,也都能夠找到瑕疵來放大,然后利用大眾缺乏邏輯訓練的弱點,將一個個的人“扁平化”、“標簽化”,樹“典型”,喊打喊罵,游街示眾。

現(xiàn)實中的人,越是“像人的人”,越是復雜矛盾,越是可能犯錯。


除此之外,還有些更無法無天的水軍們,甚至無中生有的造謠、斷章取義的拼接、惡意中傷,恕我提醒一句,這已經(jīng)是犯法了。


至于那些為蹭流量追熱點而采取上述類似策略的自媒體們,好自為之吧。

我經(jīng)??吹接行┳x者對熱點內(nèi)容的評論:“叨叨絮絮堆砌了一大堆不知所云的內(nèi)容,毫無邏輯更談不上深度,看完之后還是一臉懵逼?!?/p>


那么,過濾了這幫妖魔化內(nèi)容之后,我們究竟該如何“追熱點”才算是不辜負了那一系列的真實悲劇呢?



“追熱點”的正確姿態(tài)


1.從獵奇式圍觀到思辨式參與的轉(zhuǎn)變


人們不幸的淵源大抵在于,他們對幸福生活的體驗,從來都不是自己“活出來”的,而是從外部世界的暴力事件中,從他者的不幸中,“對比”出來的。


這或許是現(xiàn)代式獵奇的深層動機了吧。

但卻顯然與“熱點事件”這種全民性活動的社會價值無關(guān)。


熱點事件,首先,它就是低門檻的提供了一個“全民參與”的機會,一次公眾思維碰撞的社會學習。它不像人文閱讀,門檻高,難以普及。


我們正處在一個貧富差距懸殊,階級共識割裂的物欲年代。公眾原則缺失、內(nèi)省缺失、社會批評家缺失,社會中,矛盾處處可見,卻從未解決?;螂u毛蒜皮,或家事國事天下事,譬如:


迪士尼售賣VIP票(插隊特權(quán))合不合理?

學生在宿舍長期被欺辱,反抗過失殺人,這種情況法律、媒體最好怎么反應?

靠不法手段(比如“抄襲”)出名的作家、企業(yè),從事大量公益洗白后,公眾是否應該原諒?

……


這里不討論對錯。


只是說,在這一系列充滿倫理爭議的熱點事件,其實都是現(xiàn)成、鮮活而又能夠引起大眾廣泛參與哲思、內(nèi)省的“社會教材”。


民眾如能獲得必要的輿論引導,嚴肅參與到這些“熱點”事件中,擺脫獵奇,擺脫泄憤等低級情趣,就事論事,進行開放式的辯論……假以時日,至少有一天我們出國游玩,表現(xiàn)的行為高尚,不會被國際友人誤認是日本人。


在開放的辯論中重建分裂的民眾共識,啟迪民智,這便是參與“熱點事件”的姿態(tài)。


話又說回來,這個世界本就沒有天生的毛賊強盜、殺人狂、強奸犯,如果群眾反反復復的停留在懲惡揚善的怒罵泄憤、停留在這種快捷幼稚的正義感中,那跟古代“菜市場問斬”的圍觀群眾有什么區(qū)別?


問題的矛頭從來不是特定的個體,問題在于滋生罪惡的環(huán)境(體系)。而環(huán)境,是我們能夠改進的。

有句話叫“社會如何對孩子,孩子將來就如何對社會”,不無道理。


2.從公眾監(jiān)督到責任共同體意識


其次,“熱點事件”其實正是全民“爭取福利”的契機。

畢竟,它吸引了海量的關(guān)注。而關(guān)注,自然會帶來權(quán)力、資源,帶來改變社會問題、腐朽體系的力量。


當今國內(nèi),人們的“權(quán)利意識”日趨強烈,譬如,公務人員給你臉色,視頻舉報;買到了假貨,12315打假;老師辱罵學生,青少年保護法……

這些本來是好事。


但是,權(quán)利的擁有必須建立在“公民責任”履行的前提下。


你不能一邊投訴鄰居侵犯你安靜的權(quán)利,一邊卻又在圖書館毫無顧忌大聲電話;

你不能一邊抱怨知識工作者工資低,一邊又對抄襲他人成功的作家辯護“被抄襲那是榮幸”;

你更不能一邊咒罵別人開車亂開遠光燈,一邊自己游泳時卻又在水里偷偷拉尿…… 


劉瑜在《民主的細節(jié)》談到:

當一個社會的公民還僅僅停留在為“自己的利益”而斗爭的階段,它的民主制度肯定還是夾生的……人人都覺得國家欠自己的,卻鮮有人各司其職地按規(guī)則辦事……”


一個良好的制度,應該是“當我的權(quán)益受到侵害時,你要堅決捍衛(wèi)我的權(quán)益”,當你的權(quán)益受到侵害時,我要堅決捍衛(wèi)你的權(quán)益”,這種“責任共同體意識”的全民化。


深以為然。


事實上,“熱點事件”正是我們行使“公眾監(jiān)督權(quán)”以及履行“公眾監(jiān)督義務”的絕佳契機。


比如,這次的“滴滴事件”,我就聽到了很多“正面有價值”的聲音。

譬如:

“合乘車”法律空白亟待填補完善;

如何采用更多的技術(shù)手段確保人的安全;

使用企業(yè)服務時,哪些個人權(quán)利不可受企業(yè)侵犯、出賣;

個人免受極端傷害的自保意識、手段的普及;

是否需立法限制企業(yè)利用人性陰暗面進行營銷、獲取用戶(這一點很可能會大范圍改善整個商業(yè)社會);

……


而這些理智聲音的集結(jié),必將形成話語權(quán),終將改善我們的社會環(huán)境。



3.認識你自己


印度古老的《奧義書》受人類學家評價極高,其中心思想是,“認識你的大我?!痹谶b遠的西方文化發(fā)源地,古希臘也有類似思想,古希臘特爾斐神諭寫的就是“認識你自己?!?/p>


“自我認識”始終是人類,或者說,是我們找到自我存在價值的最重要推動力(失去這個追求會讓我們活的很空虛、疲憊,沒有質(zhì)感)。


如何認識自我呢?


最佳方式便是從廣闊的世界中探索內(nèi)在自我。

“熱點”恰恰是一個非常優(yōu)質(zhì)的載體,“熱點”生動、豐富、敏感,與現(xiàn)實生活緊密聯(lián)系。


人人皆可參與。



結(jié)語


討論至此,我們已經(jīng)很清晰的看出了“熱點事件”的社會性質(zhì):


它多數(shù)時候源自“不幸”,雖然我也希望,有一天能看到,絕大多數(shù)的“熱點”都是諸如,“每周三休”、“某名校因照顧特定階層校長引咎辭職”之類的好事。


“熱點事件”作為互聯(lián)網(wǎng)上的社會“公眾”活動,首先承接了前工業(yè)時代,宗教儀式的“意義探索”功能。


它以低門檻的姿態(tài)“邀請”公眾參與,能被我們鮮活的生活經(jīng)驗感受所檢驗,因而更具“生態(tài)效度”(也可以理解為這種社會化“學習”更有成效)。

公眾參與熱點事件辯討的過程中,由外而內(nèi)的啟動內(nèi)省,完成了個體精神素養(yǎng)的升級。


除此之外,“熱點事件”因吸引了大量關(guān)注、民眾集體愿望、輿論壓力,因而事實上擁有了“力量”,使得普通民眾真正的擁有了話語權(quán)。


這恰恰成為老百姓行使公眾監(jiān)督權(quán),履行公眾監(jiān)督義務的契機,對“責任共同體意識”的全民“學習”。


最后,我們不妨揮灑下自己的想象力,熱點事件對于社會整體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?


鏡子。


 “鏡子”在東方文化中擁有浪漫而深厚的文化底蘊,水月鏡花、破鏡重圓、明鏡高懸……


唐太宗對鏡子的哲理式概括更是值得細細品味:

夫以銅為鏡,可以正衣冠;

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;

以人為鏡,可以明得失。

出自《舊唐書·魏徵傳》


事實上,如果我們把“社會”視作整體,全民性熱點事件其實正是人類靈魂的一面鏡子,是民眾意識形態(tài)的映射。


如果你覺得“熱點”充滿著暴力、荒謬、情色、腦缺、虛無,那恰恰反映著當代人類的靈魂——病的不輕。


而是病,就得治。

 

 

本文由作者李少加原創(chuàng)首發(fā)于公眾號(少加點班)


 

 
(文/微世推-張凱)
免責聲明
本文僅代表發(fā)布者:微世推-張凱個人觀點,本站未對其內(nèi)容進行核實,請讀者僅做參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違公德、觸犯法律的內(nèi)容,一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,立即刪除,需自行承擔相應責任。涉及到版權(quán)或其他問題,請及時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處理郵件:weilaitui@qq.com。
 

Copyright?2015-2025 粵公網(wǎng)安備 44030702000869號

粵ICP備16078936號

微信

關(guān)注
微信

微信二維碼

WAP二維碼

客服

聯(lián)系
客服

聯(lián)系客服:

24在線QQ: 770665880

客服電話: 020-82301567

E_mail郵箱: weilaitui@qq.com

微信公眾號: weishitui

韓瑞 小英 張澤

工作時間:

周一至周五: 08:00 - 24:00

反饋

用戶
反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