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爸,我過年要加班,回不去了”。
“工作要緊,我和你媽都挺好的,放心吧”。
從電話那邊傳來了父親干脆的回答,而后他聽到了一聲輕微的嘆息。
離開家的第3個年頭,日漸繁忙的工作占據(jù)了他三分之二的生活。今年,他咬咬牙第一次決定不回家過年。
為了打這通電話,他給自己準備了3大理由。同事趕上預產(chǎn)期需要他值班是一個理由,老板許諾明年升職加薪是另一個理由,火車票難買找黃牛太貴是第三個理由。
但假如父母能再活30年,假如他平均每年回家1次,每次七天,除去來回路途、上街購物、走親訪友等事務,真正能陪在父母身邊的大概只有約24小時;30年總共才720小時,差不多一個月。
如果你是他,你還會為自己準備這些不回家的理由嗎?
春節(jié),“回家”成為國人心中最熱切的盼望,回到父母親人的身邊,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慣性,也是血濃于水的親情召喚,更是身心靈魂的溫暖回歸。
為了慶祝國人最熱愛最喜慶的春節(jié),從2013春晚開始,每一年央視都會播出幾條公益廣告,短短幾分鐘為觀眾奉獻一場場情感大戲,撥動國人心中最深層的情感共鳴。
2013 回家篇
80后福州小伙子龐建輝在重慶打工時認識了王曉燕,因為工作繁忙兩人婚事一拖再拖,一直沒能帶曉燕回家給爸媽看看,兩位老人家日思夜盼,卻也只能從照片上想象兒媳婦的種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