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庸老先生的小說在華人世界,甚至是全亞洲都有莫大的影響力,而因為這份影響力,讓很多金庸小說的讀者對很多歷史人物有諸多誤解,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被金庸黑化里的歷史人物。
No.10:尹志平
其實歷史上真有尹志平這個人,不過人家是個大大的好人,他認為圣人設教,是為誘人為善,修道者唯有積行累功,克己濟人,方能得道
“小善為無多益而不為,見小惡為無甚傷而不去?!?/p>
他勤于誨人,嚴于律己。一生不慕榮利,甘居淡泊,連當時人所共慕之掌教職位,亦持謙讓態(tài)度。在他掌教期間,全真教興盛一時。
詩人元好問撰寫的《清真觀記》,就有“
黃冠之人,十分天下之二,聲焰隆盛,鼓動海岳”
之贊。尹志平活到八十三歲無疾而終,讓位于李志常。
No.9:鳩摩智
在《天龍八部》中,鳩摩智最后內力盡失而回到了吐蕃,成為了一代高僧。
但是,鳩摩智的“惡人”形象已經深入人心了,人們提起鳩摩智就會想到那個不擇手段、厚顏無恥卻滿口仁義道德的“惡僧”。
鳩摩智的歷史原型是北宋時期吐蕃“九大譯經師”之一的般若鳩摩羅,他活躍在赤松德贊執(zhí)政時期,與比盧遮那、丹瑪孜芒、益西德等八人共同將梵文佛經翻譯成藏文。
這些譯師窮經皓首、年復一年,伴隨著青燈古佛嚴肅認真、逐字逐句地將梵文、漢文佛經翻譯成了藏文,譯作條理清晰、結構嚴謹、忠實原著、文字流暢,為藏傳佛教的發(fā)展壯大,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。
直到今天,這些藏文版的佛教經書依然可以完整流暢地反譯成梵文,令后人無比景仰和贊嘆。
另外,在《天龍八部》中,金庸將吐蕃的實力吹到沒邊了,其實在北宋時期,吐蕃早就不行了,別說大宋了,甚至西夏、大理,吐蕃也不見得能打得贏。
No.8:顧炎武、黃宗羲
在小說《鹿鼎記》里,顧炎武、黃宗羲這樣子的漢人“智囊團”出場次數雖然不多,但是給人的印象就是顧炎武、黃宗羲成為了不切實際,為了反清復明而只會空想的“無用書生”,竟然將反清復明的大任,寄托于小混混韋小寶身上。
其實可以這么說明末清楚顧炎武、黃宗羲再加上王夫之,絕對是當時甚至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優(yōu)秀的思想家,其“經世致用”之學,倡導的“國家興亡匹夫有責”,才是真正繼承了儒家正統(tǒng)的學說,比之程朱理學,甚至比王陽明的心學更利國利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