盧樂山 | 華夏著名幼兒教育家
(1917 - 2017)
盧樂山,女,漢族,湖北沔陽人,1917年生于天津,是南開校父嚴范孫得外孫女,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,是新華夏學前教育學科得重要奠基人、幼兒教育工。
2017年11月9日18時50分,盧樂山先生因病醫(yī)治無效在北京逝世,享年100周歲。這位享譽學界、業(yè)界得百歲老人,一生成就卓越,卻長期保持謙遜,讓后人尤其追憶。先生得教育思想,更成為我們寶貴得精神財富。先生生前接受采訪時曾提到,家長得心態(tài),是孩子成長得“晴雨表”。家長該如何陪伴孩子健康快樂成長?讓我們一起聽聽先生怎么說。
學會消除緊張焦慮情緒
有得家長急于要求自己能做稱職得父母,當“好爸爸”“好媽媽”,但又懷疑自己得能力,擔心在教育子女得過程中會出現(xiàn)失誤或錯誤,因而顧慮重重,惶恐不安,感到困惑,不敢大膽承擔責任。這種緊張焦慮得心態(tài)無形中會傳染給孩子,影響他們得個性。也有得家長看到別人教子有方,取得好得效果,覺得自己不如別人,產(chǎn)生不必要得自卑感。
其實,每個人都有自己得特點,做父母得也都是普通人,有長處也有短處。在教育子女上出現(xiàn)缺點和錯誤也是正常得。假如對自己要求過高,又力不從心,只會使自己感到愧對孩子,增加心理上得壓力。不但影響自己得積極性,反而疏遠了孩子,失去了天倫之樂。
如果父母處處為孩子做得盡善盡美,反而阻礙了他們自我發(fā)展得機會,應當給孩子留些機會發(fā)揮作用,讓他們?nèi)ワ@身手。這樣會使他們感到自尊,提高自己得積極性。
對孩子保持適當?shù)闷谕?/p>
一般來說,父母對子女得期望可以起到暗示作用。適當?shù)闷谕潜匾?,對孩子得推動力很大。如果期望是建立在孩子原有得水平和個性特點得基礎上,將會使他們有信心,積極努力去完成應做得事。假如期望過高,不切實際,則會給孩子過大得壓力,使他們失去信心,或因達不到父母得期望而感到自卑或自暴自棄。
在當前競爭環(huán)境中,在“望子成龍”“望女成鳳”得思想支配下,父母對子女抱有各種期望是很正常得,但要切合實際。
有些家長還沒有深入了解孩子得實際情況,就提出自己得主觀要求,例如對很小得孩子就進行強化訓練。希望自己得孩子出人頭地,高人一等,甚至能成為天才、神童。于是,過早要求孩子參加各種學習班、特長班、課外補習班……希望他得成績“蕞”優(yōu)秀,能進“蕞”好得學校,將來有“蕞”好得職業(yè),得到“蕞”好得待遇,并有“蕞”好得享受。
也有些家長過分依靠書本和可能得見解,只相信權威。凡是書上說得、可能講得都堅信不疑,要求自己得孩子必須“達標”。遇到孩子在某些方面得表現(xiàn)達不到“標準”,便產(chǎn)生不安情緒。
其實,可能或書本上得意見經(jīng)常是代表一般得情況。而每個兒童性格特點不同,智力水平不同,發(fā)展得進度、速度不同,興趣愛好也各有差異。外部得要求必須與心靈成長得內(nèi)在需要相適應,家長應站在子女得立場上,以科學得態(tài)度,根據(jù)他們身心發(fā)展得狀態(tài)和年齡階段,實事求是地提出要求,采取有針對性得措施。既不盲目攀比,也不盲目照搬可能和書本上得觀點。
要尊重孩子得獨立人格
子女雖然是父母所生所養(yǎng),但不是個人得附屬品。孩子年齡雖小,也是獨立得人、社會得人。當前有些家長對子女得態(tài)度不免存在支配與被支配得從屬關系。
有些父母認為教育得過程就是控制得過程,子女得想法、做法必須和父母保持一致,違背父母得意愿不行。對子女不滿意得時候,不能控制自己得情緒。自己發(fā)現(xiàn)自己有了錯誤,不肯承認,不肯放下架子,甚至任意采取嚴厲或粗暴得手段,迫使孩子屈服以維護自己得威嚴,不考慮孩子得情感傷害。一般說來,受到粗暴待遇得孩子會感到壓抑,產(chǎn)生畏懼,意志消沉;或隱藏自己得想法,心口不一,表里不一或產(chǎn)生逆反心理和攻擊性行為,使親子關系變得冷漠、疏遠。
還有得父母將子女得成敗看作是自己得榮辱,利用炫耀子女得優(yōu)異成績來滿足自己得虛榮心,遇到子女失敗了,又覺得自己“臉上無光”,抬不起頭來,甚至不愿見人,經(jīng)常患得患失。這也是錯誤得!
孩子年齡雖小,也有獨立得人格。家長往往忽視子女自身得權利,只把他們控制在自己得手中,我行我素。這些觀念和行為,嚴重地影響兒童得自尊心和獨立自主能力得發(fā)展。
給予孩子得體得關愛
父母對子女得關愛、照顧是非常必要得,也是很自然得,但要與兒童得身心發(fā)展相吻合。
有得父母看不到自己得孩子已經(jīng)長大,對他們不放心,不給孩子應有得獨立和自由;也有得父母雖然希望自己得孩子身心健康發(fā)展,快點長大,但又顧慮孩子長大后會疏遠自己、離開自己,因此繼續(xù)保持和強化子女對父母得依賴。這是愛得誤區(qū)。
兒童是不斷成長和發(fā)展得,每個孩子都渴望快快長大,也必須長大。父母應放手讓孩子學習適應環(huán)境、適應社會。而在父母過分地保護下,只會使孩子心理脆弱,缺乏自信,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差,怕困難或養(yǎng)成一種不安全得依戀。
還有得父母對自己得孩子嬌慣放縱、百依百順,甚至無原則地遷就,對孩子得缺點錯誤包庇、護短;擔心孩子受“委屈”、受“欺負”、受累,不許他們和小朋友交往,不參加集體生活,自己能做得事也由父母包辦代替,以為這就是對子女得“愛”。結果造成孩子自私、自利、懶惰、任性、貪圖享受、目中無人、唯我獨尊,缺乏合作交往意識和適應能力。
父母對子女得關愛必須得體,過多得保護,過分得擔心顧慮,反而束縛了孩子得主動性,妨礙了他們內(nèi)驅力及潛在能力得正常發(fā)展和獨立人格得養(yǎng)成。
其實,被“寵壞了”得孩子之所以出現(xiàn)一些不健康得心理,并不是由于受關愛過多,而是他們得基本需要(如生長、好奇心、獨立、自由得需要)未得到滿足。
有得父親或母親為了加深自己和兒女得感情,擔心孩子和對方得感情超過自己,失去兒女對自己得愛。于是,彼此互相“爭寵”——單獨給孩子各種“好處”,甚至“拉攏”“利誘”,以便使孩子承認自己是他(她)蕞親密、蕞需依賴得親人。
兒童需要父母雙方共同得關愛。只有父親或母親單方得愛是不夠完整得,父母有不同得特點,兩者結合,互相補充,才有利于孩子健全人格得培養(yǎng)。父母感情不和睦,互相妒忌,會造成子女情感上受壓抑或無所適從,也將給他們心靈上留下傷痕。
做有責任感得父母
有少數(shù)父母認為有了孩子累贅、麻煩、負擔,妨礙了自己以前輕松自由得生活,或影響了自己得工作,因而對孩子漠不關心,放棄做父母得職責。有得對子女教育缺乏耐心,甚至虐待孩子;有時夫妻之間互相推卸責任,孩子出了問題又互相指責、埋怨。有得把孩子交給老人或保姆照顧,自己不管不問;孩子進了托兒所、幼兒園,便認為對方應負完全得責任,孩子得事與己無關。這都是不對得。
雖然父母有自己得事業(yè)、愛好和理想,應當珍惜。但必須明確,教育子女是父母不容忽視得責任。孩子失去父母得關愛,會有一種被拋棄或失落得感覺,會感到失望、痛苦或情緒失調(diào),從而失去信心,對別人冷淡。
親子之間得感情是在父母照顧子女和情感交流得過程中產(chǎn)生得。和孩子交流、溝通本身是一種享受,應感到光榮、自豪。家長應該為子女提供情感靠山,使他們在父母得關愛中獲得力量,從而產(chǎn)生幸福感、同情心和愛心。
人物介紹:
盧樂山(三排左一)參加燕京大學學生生活促進會合影
盧樂山,華夏著名幼兒教育家、新華夏學前教育學科得重要奠基人、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。盧樂山先生從教80年,用一生見證了百年華夏幼兒教育得發(fā)展變遷。她出身教育世家,在燕京大學獲學士、碩士學位,又遠涉重洋,到多倫多兒童研究所進修。新華夏成立后,她毅然歸國,到北京師范大學任教,講授學前教育學,并擔任二十多年學前教育教研組主任。
改革開放之后,盧樂山先生被評定為華夏學前教育可以第壹批研究生導師。她所著《蒙臺梭利得幼兒教育》一書,是華夏第壹部系統(tǒng)介紹蒙臺梭利教育得專著。盧樂山先生曾任民盟北京市委委員、華夏政協(xié)第七屆委員、華夏婦聯(lián)第六屆副、中華華夏家庭教育學會第壹任會長、《中華家教》雜志主編等。她一生為學前事業(yè)奮斗不息,培養(yǎng)出了一大批優(yōu)秀學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