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問》:歧伯對曰: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。
知:《說文》:詞也。徐鍇系傳:凡知理之速,如矢之疾也,會意。
道:《說文》:所行道也。一達謂之道。
何為知道?
《昇玄經(jīng)》曰:道之玄妙,出於自然,生於無生,先於無先,彌綸無外,布神化氣,淡然無上,制御諸天。
《三皇經(jīng)》曰:求索自然,脫身當(dāng)?shù)溃獍l(fā)明,天地常然。
《玄妙內(nèi)篇》曰:大道起於無為,無為,萬物之祖也。
《定真玉錄》曰:治心之蕞,不忘須臾,心神乃定,定則入道,其狀在外。慎其言語,懼觸物也;節(jié)其飲食,慮貪叨也;衣粗而靜,在素淡也;居陋而隱,守靜篤也;恭謹一切,避凌辱也;不敢為先,免嫉謗也;始終淳信,潛化導(dǎo)也;進止和光,密行教也;挫銳解紛,明道有時也;出處變化,見神應(yīng)之速也。
《大平經(jīng)》曰:真人云:人之精神,常居空閑之處,不居污濁之間也。欲思還神,皆當(dāng)齋戒香室中,百病自除。不齋戒則精神不肯返人也。皆上天共訴人,所以人病積多,死者不絕。
《太平經(jīng)》曰:養(yǎng)生之道,安薯養(yǎng)氣,不欲喜怒也。人無憂,故自壽也。
又曰:一者,數(shù)之始也,生之道也,元氣所起也,天之大綱也,故守而思一也。子欲養(yǎng)老守一蕞壽,平氣徐臥,與一相守,氣若泉源,其身何咎。是謂真寶,老衰自去。
又曰:古者三皇之時,人皆氣清,深知天地之至情,故悉學(xué)真道,乃復(fù)得天地之公。求道之法,靜為基先,心神己明,與道為一,開蒙洞白,類如晝?nèi)铡2粚W(xué)其道,若處闇?zhǔn)叶苑揭?。故圣賢遑駭。
《太上經(jīng)》曰:守一則諦定心源,守靜則存神忘形,定氣通無,道成真降。
《三元真一經(jīng)》曰:體百神者,耳為帝君之窗門,目者太一之日月,鼻者三元之丘山,口者絳宮之朱淵,眉者白元之華蓋,發(fā)者明堂之林精,舌者元英之龍轅,齒者胃宮之威力,手者膽神之外援,足者腎元之靈關(guān),陰極者洞房之真機也。
《老子》曰:道言微深,子未能別。撮其樞略,慎戒勿失。先損諸欲,莫令意逸。閑居靜處,精細齋室。丹書萬卷,不如守一。當(dāng)制念以定志,靜薯以安蜀,寶氣以存血,思慮兼忘,宜想內(nèi)視,則身神并一;靜思期真,則眾妙感會。專精積神,不與物雜謂之清;反神服氣,安而不動謂之道。
又曰:善攝生者,陸行不遇兕虎,入軍不披甲兵。兕無所投其角,虎無所措其爪,兵無所容其刃。
《八素經(jīng)》曰:凡學(xué)至道,諦定其心,除患清身,知變革慮正。身清然后心定,心定則道成,道成則真降。凡存一守神,要在正化。正化由定心,心定則識清,識清則會于道。
又太極真人曰:古人為道也,玄寂靜蜀,念真存元,示漸引未,歸識源神,知而能見,見而能從,從而能習(xí),習(xí)而能堅,堅而能成,成而不居。善人在於天下如橐籥乎?非與萬物交爭,其德常歸焉。以其謙虛無欲也。欲者兇害之根也,無者天地之元也。莫知其根,莫知其源。圣人者,去欲入無,以輔其身也。
《太一洞真經(jīng)》曰:兩耳名為六合之高窗也。
又云:齊中名曰授命之宮也。
又曰:養(yǎng)生之道,耳目為主。雜視則目暗,廣聽則耳閉。
《太上三元經(jīng)》曰:養(yǎng)生之道,必愛氣存神,不可劇語大呼,使神勞氣損。
《抱樸子》曰:長生之要,在乎還年之道也,延年除病其次焉。有不以自伐,若年尚少壯,而知還年陰丹以補腦,彩七益於長谷者,不服餌藥,亦不失一二百歲。凡仕之道有首萇:才所不達而困思之,力所不勝而張舉之,深憂重怨,悲哀喜樂,汲汲所欲,戚戚所患,寢息失時,沉醉吐嘔,飽食即臥,跳走喘息,歡呼哭泣,陰陽不交,積傷至盡,乖養(yǎng)性之方。耳不極聽,目不久視,坐不至疲,先寒而衣,先熱而解,不欲極饑而食,食不過飽;極渴而飲,飲不過多;不欲甚勞,不欲多汗及多唾;奔車走馬,極目遠望,多食生冷;冬不欲極溫,夏不欲極涼;大寒大熱,大風(fēng)大霧,不欲冒之;五味不可偏多。凡言傷者,亦不便覺,久則損壽耳。是以善攝生者,臥起有四時之早晚,興居有制和之常制,調(diào)利筋骨,有偃仰之方,杜疾閑邪,有吞吐之術(shù);流沖營胃,有補瀉之法,節(jié)宣勞逸,有與奪之要。忍怒以全陰,抑喜以養(yǎng)陽,然后先將服草木以救虧缺,后服金丹以定無窮。長生之理,盡於此矣。若有欲決意任懷,自謂達識知命,不泥異端極情,不營久生者,安可告養(yǎng)生之言哉。
紫微元君曰:疾之所生,生乎念多;邪之所兆,兆於心散。念多則事廣,事廣則累繁,浮泛莫撿,紛竟不息,內(nèi)煎萬慮,外勞百役,形神弊矣,眾病安得不興?高墉重關(guān),猶恐寇至,況辟扉去防,自我致寇也?智以無涯傷性,心以為惡蕩真。形來宰邵,聲發(fā)入聽,其為關(guān)意屬想,實有增羨?;暾哒?,神貴明信;魄者邪鬼,鬼尚狂悖。飛仙之想觸見,必念慈護之情,遇物斯極,以此為心,心即道矣。
歧伯所說上古之人所知得道,應(yīng)是黃帝夢游華胥國見到得情境,據(jù)說伏羲女媧曾生活在華胥國,所以道家思想可追溯到伏羲所在得三皇時期,以后歷代一直指導(dǎo)著很多得得生活。